8月5日上午,“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集群”第三次會議暨籌備會議在北京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大樓召開,就籌備成立“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集群”廣泛聽取意見建議。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李小軍、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產業創新集群秘書長戴軼、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產業集群辦公室主任郭招金、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三處副處長王慶、蒼南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詹光華、蒼南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丁許遠出席會議并討論發言。浙江宗傳礦業控股有限公司、溫州匯茂建設有限公司、北京中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新龍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浙江興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溫州信德礦山工程有限公司、鴻基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建輝礦建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寶樹建設有限公司、溫州銳峰礦山建設有限公司、溫寧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單位和會員單位共同參加。
李小軍副會長在講話時介紹,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是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牽頭組建,經民政部批準成立的全國性社團組織。其宗旨是立足國內、面向國際,加強溝通促進發展,為政府決策服務,為企業發展鋪路。
李小軍副會長表示,推進國民經濟重要發展戰略、規劃決策科學化、促進產業發展是我會的重點工作方向。蒼南縣以中國礦山井巷業之鄉聞名,經過前期的溝通交流,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將作為發起單位,聯合包括產業促進會理事單位浙江宗傳礦業等蒼南地區的行業領軍企業,以打造國家級“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集群”為目標,以產業基金帶動資本支持,以蒼南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園區為創新實驗基地承載平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將培育一批具有規模和創新科技的裝備及開發工程企業,形成產、學、研、金融、交易、信息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智慧礦山裝備開發產業創新集群,匯聚國內科技創新型礦山裝備開發產業鏈,助力蒼南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蒼南地區成為國際智慧礦山裝備開發產業的示范區。
產業創新集群秘書長戴軼宣讀了產業創新集群規劃,用高站位、寬視野和大格局為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讓與會成員深受啟發、深受鼓舞。
戴軼說,我國“十四五”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礦山開發傳統行業,也正在面臨新一輪的產業升級。
2021年11月,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自然資源部共同印發了《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要求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大已有礦山改造升級力度,新建、擴建礦山全部達到標準要求。支持資源型企業的低碳化、綠色化、智能化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在國家戰略方針的指導下,我國礦產資源粗放型的開發利用模式現在正面臨迫切的科技轉型升級,向綠色化、低能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急需培育新一代高科技的智能礦山開發利用產業服務體系。
產業集群致力于推動傳統礦山開發向智能、綠色、低碳化全面轉型升級,以科技賦能礦山的勘探、施工、建設和運營,形成礦山上下游一體化新型產業鏈。產業集群擬對礦山現有產業鏈進行建鏈、強鏈、補鏈,形成集高端礦山機械裝備及零部件研發制造、礦山人工智能及數字化信息管理、礦山工程承包、礦產資源交易、礦山設備及耗材交易、高端裝備與高科技應用展示、行業高端論壇、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產業基金投資、各類礦山中介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集群。
創新實驗基地擬依靠蒼南井巷企業集中度高、項目信息渠道通暢、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儲備完善等優勢,通過資源整合及構建完整的配套服務體系,解決行業面臨的各種問題,構建一個高效、快捷、制度完善、法律法規健全的礦權交易平臺,打造國內礦權流轉市場的“二級市場”。創新實驗基地也將建立“中國智慧礦山設備國際展覽中心”,用礦山設備博覽會和礦業論壇的形式,通過國家發改委、省、市、縣政府和礦山井巷行業協會號召,匯聚國內外高科技設備廠商、礦山企業、井巷工程開發企業,形成國內重要的礦山設備線下流通交易及展覽展示中心,同時引導在外蒼南井巷人支持家鄉經濟,拉動行業采購內需,吸引國內外行業企業到蒼南開設公司落地項目。創新實驗基地將形成具備規模性的線下礦山設備及配件交易中心,與線上平臺相結合,將中國智慧礦山產業創新試驗基地作為蒼南縣的名片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王慶副處長在講話時介紹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價格成本調查中心的工作職能,表示對產業發展促進會計劃適時推出的“蒼南礦山采掘景氣指數”提供支持,配合促進會對產業的發展多研究問題,為促進行業發展建言獻策。
蒼南縣住建局丁許遠局長和發展局詹光華局長分別介紹了蒼南縣獨特的產業優勢和承接產業集群項目落地的條件。蒼南縣礦山井巷行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既是美麗宜居的山海之城,也是敢為人先和前景廣闊的創業之城,素有“中國礦山井巷業之鄉”的美譽。現有礦山井巷企業43家,其中一級資質有18家,礦山井巷行業總產值達223億元,占蒼南稅收的30%。過去五年,蒼南礦山井巷業總產值穩步提升,年均增速超20%,累計回鄉納稅21.5億,牢固確立了蒼南縣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據井巷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蒼南縣現有超十萬人從事礦山采掘施工,在外礦山井巷項目部超2000個,遍布全國以及38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超千億元,未來井巷施工行業在蒼南縣仍有巨大增長潛力。
從2021年開始,縣委縣政府已經陸續出臺《蒼南縣促進礦山井巷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試行)》《蒼南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計劃》《蒼南縣礦山井巷行業發展規劃》等政策,大力支持礦山開發服務行業的發展壯大及科技升級。蒼南縣將全力推動產業延伸至智慧礦山裝備產業集群建設,實現井巷施工行業的進一步升級。
浙江興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新龍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建輝礦建集團有限公司、溫寧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宗傳礦業控股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的負責人先后發言,圍繞打造智慧礦山裝備產業鏈和特色產業集群,就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助推高質量發展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思路和設想。大家一致認為,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產業發展促會的牽頭組織,將會開闊思路,打開視野,為持續釋放活力、挖掘潛力、凝聚合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下步還會動員更多的企業家加入進來,充分認識到建設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集群是當前礦業發展的“快車道”,依靠蒼南井巷企業集中度高、項目信息渠道通暢、技術資源和人力資源儲備完善等優勢,通過資源整合來構建完整的配套服務體系,拉動行業內需,吸引國內外行業企業抱團發展,讓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大海,在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將智慧礦山產業創新試驗基地作為蒼南縣的名片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為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浙江宗傳礦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宗傳用怎么看和怎么干來表明了態度。他指出,在礦山開發的產業鏈整體環節,從最前端的勘探技術到中游的采掘、運輸、破碎、分選設備,到下游的尾礦回收利用、新材料開發、礦山修復等,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自動化、物聯網等技術正在普及應用,一批全新的科技企業正在涌現,在未來的三到五年之中將會分享千億規模的礦業市場份額,誕生出一批上市公司。同時,也將推動現有產業的全面升級,有效解決行業目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和難題。
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集群的應運而生,是對礦山現有產業鏈的建鏈、強鏈、補鏈,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取得協作經濟效益,分散創新風險,更有利于提升產業能級,促進人才、資金、技術、資源等要素向節點集聚。未來的產業集群將成為高端礦山機械裝備及零部件研發制造、礦山人工智能及數字化信息管理、礦山工程承包、礦產資源交易、礦山設備及耗材交易、高端裝備與高科技應用展示、產業基金投資、各類礦山中介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集群。
宗傳礦業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四大板塊”,在國家綠色、創新的發展理念和科技浪潮推動下,這四大板塊業務正在從不同的方向與綠色智慧礦山相結合,通過資本和實業融合去打造產業鏈,用科技給礦山賦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去年底,與蒼南縣政府簽訂了“中國礦山機械設備交易中心”項目,作為打造礦山井巷業“千億母艦”的重點配套工程。
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集群的創立,可以促進企業間同類資源的共享和異類資源的互補,進而達到互聯互通、互助互補、相互支撐的目的,是礦山企業由單純的礦山工程施工向礦產資源集約開發的必經之路,是優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蒼南縣由“井巷之鄉”到“井巷之都”迭代升級的重點項目。努力使智慧礦山裝備產業集群成為蒼南“千億母艦”的強大引擎,更好地為蒼南礦山井巷業發展提供支撐。
李小軍副會長認真聽取發言,詳細詢問有關情況,不時就一些問題與大家進行深入交流。他強調,要進一步多開展溝通交流、現場對接活動,拿出項目落地的具體思路和方案,為構建智慧礦山裝備產業創新集群提供參考和依據,構筑起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生生不息的產業生態,進而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壓不垮的產業優勢,讓智慧礦山裝備產業集群成為促進行業集聚、發揮行業集群效應的重要平臺和新的盈利點,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蒼南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北京中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中新社記者等相關部門成員參加了籌備會。